01月31日讯 《体坛周报》记者冉雄飞撰文称。
欠薪正在逐渐压垮中国职业足球。
而中国足球职业化27年来依旧一地鸡毛。
相关文章写道。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中国足球职业化27年来依旧一地鸡毛。
可以归根结底为没有规矩。
规矩就是规则。
职业足球的运作法则。
可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从1994年红山口会议后入市到2021年遭遇全面饥荒。
运作了26个赛季的职业足球依然在伪职业联赛。
俱乐部大面积欠薪。
球员四处讨债。
罢训罢赛。
讨薪无门。
足协乱政。
俱乐部生死存亡等一片乱象中艰难生存。
归根索源就是没有立好规矩。
定好规则。
职业足球的核心和重心是职业足球俱乐部。
没有职业俱乐部就没有职业足球联赛。
但中国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却异常脆弱。
生存困难。
2020赛季之前。
在中国足协登记在册的22家职业俱乐部在短短一百天之内宣布破产。
转让。
解散或彻底退出。
其中包括中超天津天海。
4支中甲俱乐部。
含十连冠的辽足。
上海申鑫。
四川隆发。
广东华南虎。
7支中乙和12支中冠球队。2021赛季还没有开打。
由于中国足协的“工资表”大限。
中超俱乐部豪门和新科冠军江苏苏宁。
河北华夏幸福。
重庆当代和天津泰达等四家顶级俱乐部面临着“不交表。
不准入”即退出中国职业足坛的巨大风险。
中超俱乐部都如此这般。
更别说生存更困难的中甲和中乙俱乐部。
数十家职业足球俱乐部为何面对着足协高举的“准入大棒”生存或是毁灭?无外乎就是因为足协在陈戌源主席2019年下半年上任后推出的一系列新政和改革措施。足协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规范职业俱乐部的良性发展和规范化建设。
但一张工资表就催生了22家职业俱乐部在2020赛季前的猝死。
一个中性名称的改革就导致俱乐部投资人热情锐减。
很多俱乐部没有了背后的大金主。
立马就彻底陷入了经济危机。
濒临死亡。
2020年对于全世界的职业体育产业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可即使新冠病毒肆虐导致全球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关门闭户营业”。
欧洲的职业足球联赛依然运作良好。
顶级俱乐部的收入虽有减少。
却依旧能够生存。
据德勤足坛财富榜的最新数据。
巴塞罗那俱乐部在2020赛季收入6.271亿英镑。
英超的曼联俱乐部收入5.09亿英镑。
比去年少了1.18亿。
欧洲最赚钱和最大的前20家俱乐部在2020赛季整体收入减少了18亿英镑约合20亿欧元。
反观中国职业足球联赛。
由于疫情导致联赛被迫采用赛会制方式举行。
所有俱乐部除了中国足协和职业联盟的分红收入。
其他收入几乎为零。1月28日足协提前给16家中超俱乐部分红700万人民币。
这笔钱只相当于90万欧元。
对于亏损巨大的职业俱乐部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而在2018赛季。
中超俱乐部平均分红7400万。
2019赛季分红6000万。
今年最终能分多少?
相对于欧洲顶级联赛的收入结构。
电视转播权分红。
博彩业。
比赛日收入。
赞助商收入和授权产品销售等。
欧洲俱乐部收入相对更多元化。
收入比重合理。
导致俱乐部抗风险。
抗压能力较强。
而中国国内职业俱乐部主要以“冠名权”为主的商业赞助作为盈利点, 绝大多数俱乐部依赖于俱乐部金主输血为主。
这部分收入占俱乐部总体收入的70%以上。
一旦“冠名权”赞助资金不到位, 俱乐部就必然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欠薪就成为必然。
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从1994年到2021年。
始终都没有解决俱乐部造血功能的问题。
放眼全球的职业俱乐部。
中国足坛盛行的一直是“高冠名权收入模式”。
也就是说。
推动中国职业足球改革的。
是一个个带着投资热情和足球情怀的投资人。足协主席陈戌源在2019年上任后主导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比如工资表准入。
俱乐部中性名改革等。
从根本上是想解决俱乐部的健康和自身造血问题。
但却在特殊的年份动摇了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根基。
加速了职业俱乐部的死亡。
俱乐部欠薪在中国职业足坛是常态现象。
职业化改革之初有。
到现在为止依然无法根除。
造血功能不足也是历史原因。
导致俱乐部不能健康发展是一个社会问题。
不单纯是俱乐部投资人投资足球动机不纯的表面现象。
在2020年经济大环境如此恶劣的背景下。
中国足协在2021赛季硬性一刀切推动职业俱乐部的中性名改革。
是帮助俱乐部更好的生存呢?还是加速职业俱乐部的死亡?
从世界足球的角度来看。
任何一个国家的官方足协都是三件事:国家队建设。
青训体系和职业足球联赛。
世界足球强国西班牙。
意大利。
英格兰。
巴西等。
都是把职业足球的运营和管理交给职业足球联盟。
官方足协的主要任务是抓国家队建设和青训。
推动与发展足球人口。
但中国足协推动职业化足球改革27年来。
始终不愿意真正放手。
一方面是国家队成绩的剧烈动荡和青训体系的崩塌。
另一方面则是职业足球联赛假赌黑盛行。
俱乐部收入不稳定却负担很重。
甚至是不堪重负。
以前是管办不分。
一套班子。
两块牌子。
现在是职业联盟依然在中国足协的强力操控之下。
分而不离。
假如这两个赛季的改革是在职业联盟的主导之下。
全体职业俱乐部共同商议决策而出。
会导致俱乐部大面积死亡吗?
中国足协主导的职业化改革。
多年来最被诟病的就是缺乏长远规划。
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头疼治头。
脚痛医脚。
规矩不存。
何来规则?比如限薪令。
2020赛季要求地是职业球员本土球员顶薪1000万。
国脚1200万。
2021年马上又要求顶薪税前最高五百万。
外援最高300万欧元。
如此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
直接导致了球员和俱乐部的利益冲突甚至对立。
俱乐部何去何从?球员如何信服?
足球职业化改革27年以来。
足协新政。
懒政。
勤政和乱政成为了一条发展主线。
王俊生时代借改革春风。
一系列职业化新政造就了甲a时代的辉煌。
中国男足也在2001年历史性的冲击世界杯成功;闫世铎和谢亚龙时代可以说是乱政不断。
女足各种折腾。
职业联赛停止升降级。
为世界杯让路。
为奥运会腾道儿。
最终却是05。
09。
13年三次世界杯小组赛失利。
08年奥运会男女足全面丢人;张剑时代可以说是懒政。
但无为而治也并非无功。
广州恒大强势进入中国足坛。
两届亚冠冠军。
中超7连冠。
一时间金元足球横行。
俱乐部投资规模骤增。
但亏损也巨大;陈戌源主席上任这两年。
看上去是勤政为民。
可也有乱政的嫌疑。
工资表准入导致职业俱乐部大面积死亡。
俱乐部中性名改革导致投资人热情下降。
资本大量撤离。
勤政是不是也有些矫枉过正。
过犹不及呢?
俱乐部欠薪是中国职业足球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
不根本解决中国职业俱乐部的收入结构不合理。
单纯依赖输血的本源性问题。
俱乐部欠薪依旧会持续下去。
只是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会变得更严重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
中国足协目前推动的职业俱乐部改革。
还是应该以“稳定压倒一切”的大格局出发。
先帮助与保证职业俱乐部在2021年先活着。
而不是黑面无私地一刀切下去。
真要像2020年一下子干死22家职业足球俱乐部。
毛之不存。
皮将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