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讯 广东媒体《广州日报》刊文认为。
在国奥三连败未进一球惨淡出局后。
中国足球应该放弃对成绩指标的幻想。
2020年开局。
对中国男子三大球来说犹如个寒冬。
他们无限接近集体无缘东京奥运会。相比之下。
大多数球迷对中国男足国奥队的出局已经失去了以往的悲愤。
纵观2014年创办以来的四届u-23亚洲杯。
本届国奥队的成绩是最差的:不仅三战全败。
居然一球不进。其实。
在当初的亚少赛和亚青赛上。
1997届国奥队同样不具备打进亚洲前八的能力。
你又如何指望他们在打u-23亚洲杯的时候能取得颠覆性进步?
从2015年李明组建u-23国奥队开始。
中间历经孙继海、希丁克再到郝伟。
其实队伍在本土和海外也打过大大小小不少的比赛。
但始终未见特别的亮点。前前后后历任教练选拔使用过近七八十名球员。
但公认的一套主力阵容也始终并未浮现。故此。
最后郝伟接手后的所谓“88天冲刺计划”只能沦为纸面构想。
因为球员的短板明摆在那里。
整整一代90后球员三次冲击奥运会全部铩羽而归。
“史上最差国奥”的下限依然未见底线。选拔机制、管理体系、选帅标准、备战计划等以往在媒体笔下和球迷口中众说纷纭的因素。
在中国足球“一代不如一代”的大背景下已经显得苍白无力!
纵向往后看。
2001年年龄段的国青队在亚青赛未能出线、2002年年龄段的国少队在亚少赛甚至未能杀入正赛。横向在亚洲看。
日韩伊沙澳不用说了。
叙利亚、巴林、卡塔尔、阿联酋、伊拉克等西亚队伍依然难对付。
越南、泰国也已经涌现出我们最缺乏的球星。最令中国球迷绝望的是。
国奥与国足在进攻乏力方面“一脉相承”。只不过少了一个张玉宁。
整支国奥队居然就完全失去了正面进攻的火力点。过去三年,中超已经为u-23政策做出了重大牺牲。
但享受到这个政策红利的球员又有几个能挑大梁?
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昨晚在泰国督战结束后连夜飞回广州。这两天。
他将和另一位中国足协副主席杜兆才考察李铁率领的国足冬训。毫无疑问。
国足的40强赛是中国足协下一个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但是。
在中国足球人才短板暂时无法弥补的局面下。
我们是否应该放弃成绩指标的幻想?或许对中国足协来说。
对国字号的“不作为”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